(地大之声通讯员胡波)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学校从国家建立学位制度之初以地质类理工科为主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到现在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的“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崇高使命,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四十春秋砥砺前行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标志着我国学科建设进入发展新时期。至1985年,学校设有9个系和1个基础课部,学科涵盖理、工、文、管4大门类。理科有古生物及地层学、岩石矿物学、矿床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力学;工科有煤田地质勘查、石油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探矿工程、地球勘查物理、地球化学及勘查、工业分析、地图制图、计算机及应用、安全技术;文科有科技英语;管理学科有工业管理工程、设备管理。

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中国地质大学,标志着学校从单科性专门学院,进入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建设新阶段。学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地学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的优势,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充实和完善新建学科,建立起有利于多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组织综合力量开展学科前沿重大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学科建设体制。


1997年4月,我校“211工程”正式立项

1992年,国家启动实施的“211工程”为加速学科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1993年,学校向地矿部呈送《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立项论证报告》,至1997年,国家计委印发《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方针,在学科适度分解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在资源环境领域重点建设了地球动力学与全球事件、地球物质科学与岩矿新材料、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学信息、地学探测技术与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和跨学科等6个学科群。

十五期间,学校根据“加强联合、发展交叉、突出前沿、重视急需”的方针,重点建设了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化学、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学科群;同时,学校积极建设和发展非地学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构建了适应新世纪学科发展趋势,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006年和2008年,学校分别获批“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两个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08年,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正式启动,重点建设了生物地质与环境演变、岩石圈演化、成矿成藏系统及深部定量预测、地质工程前沿理论与关键技术、地壳及上地幔多尺度探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地学应用、先进功能矿物材料、清洁能源技术等学科群。

2011年,学校正式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突破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主动引入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开始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发展战略,启动实施学术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学科培育计划,对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投入、对发展快及发展好的学科追加投入;同时,学校开展学科自评估工作,对长期建设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自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科,实施“关、停、并、转”, 为实现“部分学科水平国际先进、整体学科水平国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不断努力。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吹响了我国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冲锋号。2017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学校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同时获批。


2017年7月7日,学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方案专家评审会

2018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学校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经几代地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提前完成了“第一步”阶段性办学目标,全面开启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学校启动“学科提质工程”,将学科建设放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继续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王焰新校长代表学校与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负责人签约,为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吹响了冲锋号,立下了“军令状”!


2018年5月18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负责人,分别与学校签订任务书

继往开来 走向卓越

2014年,学校制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实施学术卓越计划的意见》,吹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集结号”。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坚持“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建设学科生态系统”的理念,遵循“立标杆、选好人、定焦点、聚资源”的学科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了“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模式,不断推进各学科发展。

学校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2个连续四次学科评估排名第一的学科为核心,建设地球物质科学与大陆动力学、地球生物学、水文地质学、地质资源、地质工程等5个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带动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建设;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优势学科,重点培育智能地质装备、地学大数据、资源可持续利用等3个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带动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发展潜力大的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学科生态系统。

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学科建设战略规划、学科建设相关管理政策和办法;探索学科建设的对标管理,成立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小组和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工作组,对标地球科学领域国际顶尖大学,制定《“十三五”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与学科协调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深入分析学科评估结果,聚焦学科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面向自然资源领域热点科学问题的地球科学学科功能型大数据平台。

2014年以来,学校地球科学领域开始进入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截至2018年11月,排名全球第27位,位居亚洲高校第一位,逐渐成为“领跑者”;同时,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高起点新办大气科学学科,组建海洋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位列“A+学科”,学校“A+学科”数排名并列参评高校第22位,地球科学学科整体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近五年,学校涌现出以全国第十三届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全国首届“脱贫攻坚,青春榜样”翁新强为代表的优秀学子和校友;在2018年国家优青获得者中,学校本科校友5人,全国排名第14位,博士研究生校友2人,全国排名第23位。陈晨、牛笛同学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学校努力构建开放竞争、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近五年来聘用“地大学者”近300人,教师队伍结构和学历状况明显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73.7%。2018年,殷鸿福院士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李德威教授被追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学校集成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推进地质科学研究服务国防,实施“军民融合推进计划”。2015至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持续增长,较 2014 年增幅分别达 38%、40%、54%和86%;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单位,成立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制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工程样车,入选2016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牵头发起、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1所高校建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 2015年,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并承担“中约大学”建设任务,搭建海外高层次地质、矿产和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与合作科研平台,为“一带一路”搭建人才桥梁。近年来,学校把学科特色优势转化为整体发展优势,在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地球科学学科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2017年至2018年度,学校在US News“地球科学”学科排名全球第17位;在上海软科“地球科学”学科排名位于全球第25位、国内高校首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中留下了一串串辉煌的足迹,展望明天,只要我们继续以改革开放的勇气大力强化学科建设,必将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